2024-06-28 10:16:18 | 19教育网
说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想必大家都是有一些影响的,最近很多人也说了这个事情的战争也还是很有话说的,而且这个时期的各种研究都是有话说的,以前有什么火器啊,还有当时的经济啊,倭寇的这几次战争背后的原因啊什么的,但是我们今天来研究研究者其中的人数问题,那就是明朝上了多少人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许多小伙伴都对万历援朝战争颇有疑惑,可能大家比较纠结的就是明到底派了多少人参战?明、日各自的损失又有多大?由于中、日、韩三国史料记载差距甚大,因此很难直接从史料里面寻找精确答案。而网上也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声音,认为明朝抗倭援朝是劳师百万,拉锯战七年,还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从史料记载来看,明朝第一次抗倭援朝实际派遣部队四万人左右,第二次最高达到12万人,有些许出入也不会相差太大。但总有人信不过这个数字,老想搞个大新闻,所以我们这次就以德服人,以平壤之战为例,从两个侧面角度入手,来解决大家心中的疑惑:一是明军与日军作战能占据多大优势?二是即明军出征需要多少粮饷的花费?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大家也就明白,劳师百万这种傻话没必要信了。
一、明日两军兵力和战斗力对比
1592年3月,基本上统一日本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调集了三十万军队,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借口朝鲜不肯出兵帮助攻明,于4月发兵进攻朝鲜。其中15万海陆军队直接陆续登陆朝鲜半岛,10万人留守国内,丰臣还给自己准备了6万人的预备队。
日军一路摧枯拉朽,数月之内朝鲜八道全部陷落,朝鲜国王李昖慌忙派使臣前往明朝搬救兵,甚至动了到大明避难的念头。明朝一开始并不以为意,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朝鲜和日本合谋欺骗大明。但在查明实情之后,明朝派遣了一支由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先遣队先行入朝试探日军虚实。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祖承训率领的3000先头骑兵因为轻敌在平壤受挫,损失惨重,明朝廷方才知道日军的实力,因此急调名将李如松赴朝作战。之所以选择李如松,一是因为李如松是号称万历第一大将李成梁的长子,在当时的明军将领中也是出类拔萃;另外嘉靖年间负责东南沿海抗倭事务的胡宗宪因谗言被免职后,其幕僚徐渭曾经造访过李如松,并将他在抗倭战斗中积累的经验向李如松一一传授。可以说李如松对日军战法是清楚了解的,这是当时大部分将领不具备的优势。
为了与日军大部队对抗,明朝也火速调派各地精锐部队前往朝鲜战场。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年十月初六,明神宗朱翊钧下令抽调吴惟忠所部南兵和火器手各三千人,辽东兵丁一万人,蓟镇、保定两镇各自精兵五千人,宣府、大同各自精兵八千人以及刘綎所部精兵五千限期开赴辽东。后来考虑到倭寇势大,又于十一日下旨,选募义务、东阳两地精兵数千、山西精兵两千以及保定士兵万人担任后援。
而根据当时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宋应昌编写的《经略复国要编》记载,至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初八日,蓟镇、保定、辽东、大同、宣府等地部队大都已到齐,另外还有已到各级将领的家丁千余人;而刘铤的五千蜀兵、杨应龙的五千士兵以及蓟镇、山西、延绥等地尚有部队未到。实际上,收复平壤的主力还是北方边军与吴惟忠所率南兵。
与此同时明朝还在战争初期向朝鲜战场输送了大量火器,包括大将军炮120位、灭虏炮268位、虎蹲炮37位、小信炮1500余个,百子铳168架、快枪500杆和三眼铳100个,以及各种火箭、铁蒺藜、轻车等装备,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根据柯胜雨的研究,日军在朝鲜半岛的兵力有陆军十五万多人,包括:
小西行长的第一军,18700人;
加藤清正的第二军,22800人;
黑田长政的第三军,11000人;
岛津义弘的第四军,14000人;
福岛正则的第五军,25000人;
小早川隆景的第六军,15700人;
毛利辉元的第七军,30000人;
宇喜多秀家的第八军,10000人;
小早川秀秋的第九军,11500人。
水军则由九鬼嘉隆率领,约9000人,兼管运送兵员、装备和粮草。
日军当时没有火炮,但是铁炮(即火绳枪)的装备率比较高。
李如松到达朝鲜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占据平壤的小西行长,这一战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没有太多的争议,日军被明军击溃,小西行长狼狈败退回王京。但是明、日双方的伤亡到底分别有多大?
这个问题中、日、韩三国史料差距太大,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日方的史料不太靠谱,动辄就说斩杀上万明军,照这个算法,几拨明军都不够他们杀的了。朝鲜的史料公认相对客观,但是也有互相抵触之处,明朝史料则是比较模糊,咱们就只能综合参考估计一下了。
先来看日军损失,战后《万历邸钞》中有数字说: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这个数字就有些夸张了。《李氏朝鲜实录》中记载打死日军一千六百余人,与前面提到的斩获数大体一致。战后日军在朝鲜的王京统计各部损耗时,小西行长所部只剩下六千多人,损失万人以上。
一般来说,阵斩的人头数与实际杀敌的数字是有很大出入的,因为有些敌人可能是受伤逃亡后才死,或者由于将领催促进军士兵来不及斩首邀功,因此这个数字不能代表阵上杀死敌人的人数。但一千五百人的阵斩数也是很惊人的,综合来看,算上烧死、溺死和被俘、逃亡的,日军损失人数也至少接近万人了。
再来看明军损失,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的《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中写道:阵亡官丁七百九十六员名,阵伤官军一千四百九十二员名,在阵射死骡马五百七十六匹。也就是说明军伤亡两千多人。后来他又在《二十三日报石司马书》中说:昨平壤伤毙不下千人。可能是指伤员中又有一千多人伤重不治死亡。李如松也跟朝鲜人说:我兵为救活尔等,死伤几三千余名。可以看出,中国方面的数据差距不是很大,当场阵亡加上伤重不治身亡可能要接近两千人,另有大量伤员。
此外,日军在朝鲜有十五万陆军,却没有得力干将来救援小西行长,只有大友义统来逛了一下还被炮声吓跑了。我猜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日军攻占朝鲜八道后,每个军团分别驻守一道,巩固战果,小西行长负责平壤所在的平安道,战前明朝将领假意求和,给日军造成假象,使他们没有迅速集结大军向明朝边境施压。
另外,日军内部其实也矛盾重重,加藤清正素与小西行长不和,支援的可能性不大,小西行长被围时曾向王京的日军大老求援,但是他们最后竟然也决定不予支援。
最后,明军是假意求和之后突然翻脸围城,整个攻城和追杀过程也只持续了几天时间,各地日军就是想支援也来不及。
因此明军以大约二比一的兵力比和一比五的战损比收复了平壤,凭借的不是简单的人海战术、乌拉冲锋,而是依靠三个优势:一是战前的谋划和谋略,麻痹了敌军,为大军的汇合争取了时间;二是利用火炮等重型火力,减少了攻城作战的压力;三是日军内部的不和也为明朝大大助攻了一把。这样看来,明军与日军作战是占有优势的,并不需要派遣太大规模的部队。劳师百万,笑笑就好。
二、明军出征所需的粮饷花费
明朝永乐之后,除了土木堡之战,我们很少看到出动十万以上军队的作战行动,不是明朝不想打,而是打仗实在是太贵了。我们先来看一个万历援朝一百年前的数据。1472年,成化八年,当时的右副都御史、延绥镇巡抚余子俊上疏,建议在河套地区修筑1770里的边墙,抵御鞑靼人的攻击。
他给成化皇帝算了一笔账,当时已是冬天,征讨河套地区的明军都驻扎在延绥,约有8万人,如果全军出动并且预备好明年一年的粮草,购买米豆需要银子94万两,草料60万两。如果运输大队每人运米豆6斗,草四束,就需要407万人次,花费又是825万两,所以为了省钱,不要打仗,还是修长城吧。
这个数字我看了也吓一跳,但《明史余子俊传》里的原文确实是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总共需要24420000斗粮豆,这个数字应该是将民夫的口粮算在里面了。余子俊可能是为了故意放大出征的费用,于是只说用民夫运粮而不是驮马或骆驼。但我们可以设想,即便只是购买粮草就要花154万两,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其运费也一定会相当高,再考虑各种运输途中的损耗,实际的花费会非常大。
再来看一个五十年前的例子,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兵部侍郎曾铣给皇帝上疏,请求出塞收复河套地区,他给的方案是率领当地6万士兵,加上2000山东枪手,趁春夏之交,带上50天干粮,直捣巢穴,而预计的花费大概在30万两白银,其中粮草费用大约17万两白银,另外还有赏金、薪金等。这么算的话6万军队打一年就是210万两。
但这也只是理想状态,因为一方面,50天时间不长,运输费用可以大大节省,这尚且就要30万两,如果是长期出征,后勤压力增大,费用会更高;另一方面边塞需要防守,边军6万人恐怕不能全数出征,还需要另外招募军队,支付粮饷,又是一大笔开销。
最后我们来看朝鲜战场上发来的报道,由于明军要迅速进军,一时来不及筹集粮草,因此希望朝鲜能按照5万军队的规模先支援三个月。根据预算,五万军队,每天就需要720石粮食,三个月需要65000石,可当时朝鲜自己也穷,只凑够了50多天的军粮,后面的粮草还得明军自己运。就算按照曾铣的低花费来算,别说百万大军,三十万人恐怕就让明王朝很难承受,不破产就烧高香了。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为挽回局势,一把火烧了日军在龙山的粮仓,日军也只得撤退议和,第一次抗倭援朝就此告一段落。所以粮草、后勤的压力是战争各方共同面对的难题,日军也绝不例外。
三、错误之源
《明史日本传》中将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结果总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国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将日本撤退说成是丰臣秀吉死亡才导致的,明朝丧师数十万,花费白银几百万两,还没有胜算。这可能就是许多人对这场战争怀疑的起点。
如果丧师数十万,那真得派兵百万,但是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来看,百万大军,打上七年,花费的粮饷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说白了,丧师数十万跟费银几百万之间就是完全矛盾的。只花几百万两银子就能调派百万大军,这仗打得成本太低了,明朝真是幸福。
当然还有兵部主事丁应泰弹劾杨镐和李如梅兄弟的事情,也是类似的话,《明史》中记载丁应泰说辽兵阵亡已逾二万,皆丧于如梅兄弟之手。前后费饷六七百万。又谓镐与如梅媚倭将清正,与之讲和,以私通清正之书进呈。因论镐所当罪者,二十八事,可羞者十事。不过后来明朝廷派人去前线调查,并没有支持丁应泰的证据。此人由于弹劾杨镐而在朝鲜名声极差,战争结束后,万历皇帝将其革职为民,总算是为当时的英雄们挽回了一点应有的尊严。
四、小结
其实不管损失如何,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讲,当时援朝是势在必行的。有一种观点认为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只是想让国内这帮只会打仗的武士发泄一下,顺便损耗一下诸侯国力,巩固自身对日本的控制。这一观点并无绝对错误,但是也想的有点简单。在日军顺利攻陷朝鲜七道之后,加藤清正的部队还一度攻入当时的明朝边境,并与女真部落接战并且攻占了几座营寨,只不过担心战线拉得太长陷入险境,于是又撤回了。这里顺便一提,明朝的都司是比卫、所高一级的军事、地理组织,内陆也有都司,如陕西行都司等,所以奴儿干都司是正经儿的明朝国土。
我们可以设想,丰臣秀吉可能一开始确实没有真想攻打明朝,但是如果明军没有援朝,或者援朝失败,丰臣秀吉怕是不可能仅仅将魔爪抠在朝鲜半岛上的,明朝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和北方边境都会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而且有可能直接威胁京城。
在军事层面,朝鲜半岛就是与中国大陆唇亡齿寒,半岛有不安全气氛,北方最能直接感受到。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朝出兵援助朝鲜不仅出于宗主国义务,也是有明确的战略考量,只不过其目的主要在于打退日军,而没必要一定大创尽歼,主要是实现维护周边局势安全的战略目的。
这篇文章主要以第一次援朝战争为例,不得不承认,第二次援朝,明朝打得就窝囊多了,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但受财力和边防局势掣肘,也不可能派遣太多部队。其实明朝到底派了多少军队,损失有多大,这种问题很难从现有史料得出十分准确的定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当时军事背景的分析和史料的逐一辨析来尽量还原历史情况,并且平心而论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既不能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也没必要过于自卑,活在历史的阴影里。
参考文献
【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
《明实录神宗顕皇帝实录》
【清】张廷玉等,《明史》
柯胜雨,《万历东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吴思,明长城的投资与收益,引自《历史学家茶座第三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9教育网(https://www.0919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朱元璋杀了哪些功臣的相关内容。
蓝玉、 李善长 、冯胜、傅友德、唐胜宗等。
1、蓝玉
蓝玉(?―1393年),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 , 常遇春 妻弟,明朝开国将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 朱标 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 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 周亚夫 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 蓝玉案 ”。
2、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 萧何 。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 《元史》 ,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 胡惟庸 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3、冯胜
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后协助朱元璋征讨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 王保保 ,徐达、 李文忠 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 朱橚 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因未能善终,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
4、傅友德
傅友德(约1330-1394)明朝开国名将。汉族,宿州 相城 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
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赐死。
5、唐胜宗
唐胜宗(1335—1390),濠州人,元末明初著名大将、明朝开国军事将领,被封延安侯。唐胜宗早期就归附朱元璋打天下,屡立战功。洪武三年(1370)冬,封为延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
但是后期因擅驰驿骑,被削去爵位,降职为指挥。洪武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党而被杀,削去了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蓝玉 19教育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善长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冯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傅友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唐胜宗
以上就是万历援朝战争时期明朝军队到底能上多少人?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19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9教育网:www.0919edu.com朝阳区有多少人口问题一:朝阳区有多少人口朝阳区位于北京市的东部,西与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相毗邻,北连昌平区、顺义区,东与通州区接壤,南与大兴区相邻,全区面积47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米,是北京市城近郊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08.3万,其中户籍人口208.5万问题二:朝阳区人口数量北京市朝阳区土地总面积470.8平方公里;朝阳区常住人口300.1万人。
与不朽的穹顶战斗张的背景和内容是什么明朝的变法?张的背景是什么明朝的政治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校易搜为大家收集并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让我们快速看一看!张的背景改革明代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美国多年财政赤字空虚,加紧搜刮的结果并没有改变极度匮乏的困境,反而加剧了阶级矛盾,陷入了输了就发大财的深刻危机,濒临崩溃。如果我们不t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元朝最后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是双一流/985/211大学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不是双一流大学、不是985大学、是211大学。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历年分数线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分数线招生省份文理科年份录取批次分数线更多数据请进入:{$cate_url}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22年分数线招生省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学校官网网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学校官网:——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简介九曲黄河,浩浩汤汤,奔腾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原大地,苍苍莽莽,负载着华夏儿女不灭的希望。黄河之滨,中原腹地,一座现代化高等军事学府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崛起。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由原解放军信息工
韩国大学排名前十?大学排名;首尔大学(首尔)。延世大学(首尔)。成均馆大学(首尔)。高丽大学(首尔)。庆熙大学(首尔)。汉阳大学(首尔)。西江大学(首尔)。中央大学(首尔)。梨花女子大学(首尔)。釜山大学(釜山)。拓展资料一、韩国(Korea),全称大韩民国(____/大韩民国DaehanMinguk),简称韩国(__/韩国Hanguk),又称南韩、南朝鲜。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学科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学科评估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评选结果030204T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050202俄语050213印地语050221乌尔都语050240普什图语050243尼泊尔语050247乌克兰语050257哈萨克语050258乌兹别克语050264T吉尔吉斯语070501地理科学080301测控技术与仪器080702电子科
宁夏武警特战队员能考军校吗?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是否满足基本条件现役士兵报考军官学校基本条件1、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政治条件2、义务兵服现役满1年,土官满两年,不超过3年,且在本军级单位工作满半年(截止报考当年6月30日)3、身体和心理健康,未婚高中毕业生(含同等学力)土兵招生对象还需同时具备:1、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参加高考、经省级招生办统一录取
朝天门到江津珞璜交通大学有多少距离驾车路线:全程约39.5公里起点:朝天门广场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260米,右前方转弯2.行驶230米,直行进入长江滨江路3.沿长江滨江路行驶4.5公里,稍向左转进入菜园坝立交桥4.沿菜园坝立交桥行驶340米,直行进入菜袁路5.沿菜袁路行驶3.8公里,朝奥体路/大公馆/杨家坪/时代天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袁家岗立交
2024-05-08 23:03:31
2024-04-12 21:26:34
2024-06-29 16:50:56
2024-12-10 14:21:04
2024-04-18 04:28:05
2025-01-20 18:01:58